站点图标 江湖人士

回乡见闻录:真正毁掉农村的,是农村人的金钱观!

水口村(化名)——1960年,一个逃荒的男子回到了家乡,饿了大半年没有吃饱饭的他,因一口气吞下了二十几碗米饭而撑死了。

这是本地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。如今时代变迁,村里人在经过艰辛劳动迈向富裕之后,对于金钱的那种饥渴和珍惜,却依旧形同半个世纪前的饿鬼。

自毕业后,我也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,为了生存和发展,不辞千里、跋涉江湖。

长年逗留异乡,每每回到故乡,看到故乡故土故人,不免总是生出无限感慨。

1

过去几十年,水口村长期挣扎在贫困落后的漩涡中,只是近几年才得到了一些发展。

对于村里大部分人来说,挣钱不容易,花钱就更难了。在省钱方面,很多人都把节俭的美德发挥到了极致。

今年52岁的陈大妈,在村里向来以节(自)俭(虐)著称。

去年冬天她得了风寒,就使劲儿扛着不看医生,结果年纪大了扛不住,最后捱成了肺结核,原本一两百块就可以治好的小病,最后却花了三四千。

还有老包工头吴老汉,每次拖完地半天直不起腰,贴上几天膏药才能起床。但他从不肯买个好拖把,每次一句“能用就行,花那冤枉钱干啥”,让规劝的人也欲言又止。

金钱对于他们来说,似乎只是个收藏品,从来不是为自己解决问题并带来便利的工具。

现代人的意识中,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。而在村里,能用钱解决的事情都尽量不花钱。

2

村里人的节俭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苛刻上,也在赡养老人问题上更显水平。

相比曾经的孝为本、言必行,在恪守孝道方面,如今唯利是图、见利忘义正在冲击这里的古朴乡风。

村里的老干部宋大爷,以前是村里最幸福的老人。前几年,他却因为儿子们之间的养老纷争,落得晚景凄凉。

按照原来的协议,他的老伴常年吃药,归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三、老四赡养,他则跟着老大、老二生活。

不料,老伴刚跟着老三过了半年就去世了。老大、老二觉得自己本来就没两个弟弟富有,还要背负赡养老爹的负担,老娘死得早也没花老三老四多少钱,自己在养老问题上吃了亏,就毁约不干了,楞把老爹赶到老三家。

结果老三不收,老人露宿野外好几天。

年过七十还起早贪黑干农活的吴老太,人生结局也很悲惨。

前年秋天的一个傍晚,她帮小儿子喂猪的时候,不小心踩空摔断了左腿,半瘫在床。

她以前最溺爱的小儿子,这时的表现却让她失望。不仅不给她治疗,连基本的医疗护理都懒得做,甚至出门躲着打麻将不管老妈死活。

宋老太的左腿,先是浮肿,而后溃烂,去年冬天终于在痛苦、心寒和绝望中死去。

“多健硕的老人,当初小儿子看她能干活,拍着胸脯说要赡养老娘,哎”“只要肯花几千块就能把腿治好,这小两口一年挣十几万,真够狠”,在老人盛大葬礼的几个偏僻角落,只留下这些窃窃私语发人深思。

这种因为金钱而不尽孝道的道德滑坡,正在村里形成一股歪风邪气,对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老人,更多的不孝子孙开始厌恶他们的“好吃懒做”和“游手好闲”。

孝道沉沦,也给下一代年轻人的孝亲教育造成严重困扰,因为他们耳濡目染的环境已经失去了可以学习的榜样,看到的都是忤逆之举。

3

村里人为了预防疾病、子女教育、养老等问题,非常注重储蓄,这是他们唯一对抗风险的手段。

无论何时何地,他们总是坚信“存折有钱,心中不慌”。

在过去几十年的通胀和物价上升中,不少人虽然明显感受到了财富的缩水,却并没有做出多大反应。相反,他们却还在按照老思路处理年轻人的财富。

按照村里的传统,出门打工的每年要向家里拿2万块到3万块补贴家用。即便家中根本不需要,他们也以帮子女攒着的名义,把子女的闲置资金拿来储蓄在当地银行。

为此很多年轻人失去了财富增值机会。在外打工多年的小余,积蓄20万在父亲账户因沟通不畅未能提取,错失入股老同学装修公司当股东的机会,依旧做回打工仔;23岁毕业生小周得知某数字货币可以赚钱,因补贴家用现金流断裂错失入场机会,少赚了好几万。

近几年,村里的几个服务站推出了保险服务,推销员却一度被看做骗子受到排斥。

虽然有些寿险、大病医疗险作用确实不大,但类似意外险、交通险这种非常实用的,也没有引起村民重视。

建筑工老马去年从3层楼高的建筑外墙跌落下来,脊椎骨裂、险些瘫痪,医疗费花去七八千。

如果购买了200元的意外险,根据协议可以全部报销,这种保险意识的缺乏,年年都有受伤者后悔不及。

4

现代社会,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。

对于村里人来说,更可怕的是,为了今天好看的账目,会放弃长远利益。

一切皆看眼前利益,兜里有钱比怀揣希望更安心,这让一批处在转型期的青年劳动力丧失了前途。

今年34岁,初中肄业的张哥,外出打工18年,混迹车间码头,尝遍了人间辛苦。3年前,开工厂的堂姐把他弄进了自己开的灯具厂,培训灯具制造技术。

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剥削陷阱——6个月培训期内工资只有2800元,干的活却不比月薪4000的普通工人干得少,而他在任何车间都可以拿到5000块。

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。

半年后,与他一起培训的工人进入了高级车间,工资拿到了每月8000块,而他至今仍然在流水线拿着每月5000块。

村里像他这样,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,没有一技之长、依靠简单重复劳动在流水线、车间、矿井讨生活的人,是年轻人的主力。

他们的命运转折,在职业生涯中从普通工人向熟练的产业工人、服务业管理层过度的机会,都是在这种短视中自我放弃的。

造成他们现在发展困境的,是十年前、二十年前家长的错误观念:读书多少不要紧,只要出去混就不怕没有饭吃。

在如今产业升级、淘汰简单劳工的大环境下,他们终于尝到了恶果。“找个好工作难啊,都没什么合适的我能做了,当初要是多读些书多好!”任何年末打工仔的聚会上,都能听到这种失落无助的感慨。

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女人曾说,金钱不是目的,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。

人并非为金钱而活,而是自由、健康和发展,如果陷入守财奴的魔咒,只会把自己的人生道路推向逼仄的甬道。

值得欣喜的是,现在很多年轻家长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,无论学校怎么样,总是想尽办法让下一代上大学,从而摆脱体力劳动。

村里的新希望正在燃起,但是要走出泥潭,恐怕还很遥远。

退出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