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快结束了,大流感整了3年了,回望神州大陆很多人被疯在家,盼望着姐疯,然而,它们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,对于普通老(韭)百(菜)姓,可以考虑2023在农村挖到第一桶金。
最近大家都在抢回京的火车票,身边有几个朋友现在还没抢到,成天盯着手机数秒排队,生怕有个三长两短回不来,心情比等老婆生孩子都焦灼。
这让我想起了前同事小陈,前年这个时候,他只买了一张回老家的单程票,说走就走,再不回头,非常洒脱。
小陈的老家在福建农村,村里人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,年轻力壮的偶尔会去县城或市区做些零工。
他算村里有出息的,考上了大专,来到了北京,从电话客服一路做到部门小主管,用了五年时间。
农村如何挖到第一桶金
那为什么要回老家呢?用他自己的话说,北京再好,没有一间房属于我,老家再破,一草一木都能为我所用。
他们村坐落在半山腰上,山势不高,植被茂密,绿树成荫,山顶还有绵延八百多亩的天然草场,是当地有名的休闲旅游胜地。
小陈和其他埋头种地的老乡不一样,在外生活几年,他发现绿色鸡蛋近几年特别火,价格是普通鸡蛋好几倍,仔细一琢磨,老家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散养家禽,于是他一回家就买了几百只小雏鸡,做起了生态养殖的生意。
生态养殖就是鸡都是散养的,平时就在田间的草丛、水洼、溪流等处活动,以米糠、虫子、草籽等为食。
不过散养的鸡生蛋位置不固定,到田间地头捡鸡蛋就是小陈夫妻俩每天的主要工作,从下午三点开始,一直到晚上十点才能结束。
然后,他们要在第二天凌晨四点起床,下山去给县城里合作的超市和小区送鸡蛋,算下来每天只有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。
当然,这样的辛苦是有回报的,从开始的几百只鸡到3000只鸡,小陈现在每月的收入能维持在2万元左右,盖起了二层楼,开上了小轿车,是村里有名的“大户”。
但是,生态养殖是个看天吃饭的辛苦活,在现有的夫妻作坊模式下,总会达到规模的天花板,要想赚更多钱,就要开发新模式。
最近他跟我说,刚刚和亲戚合伙承包了500亩草场,打算来年建一个生态农家乐,让来这里的游客一站式体验采摘、垂钓,还有捡蛋的乐趣,甚至还可以自己动手杀鸡烧鱼做饭吃,满足他们对农家乐的所有想象。
目前,为了这个农家乐,他已经投资了20多万,几乎花光了他的所有积蓄,现在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。
他嫌农信社贷款跑手续麻烦,又不想开口向熟人借钱。后来,我给他推荐了一家专注三农领域的借款平台,不过两三天,就成功拿到了10万元贷款,周期六个月,正好满足他的资金周转需求。
看到小陈的经历,我才发觉当今的农村市场大有可为。而之所以那么多农村人都背井离乡出外打工,主要是因为没找到利用农村资源去赚钱的方法。
中国老话说“一份耕耘一分收获”,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人对此都深有感触,但如果你抬头看看,其实赚钱是个商业的事,最辛苦的事未必赚钱,赚钱的事未必辛苦。
想在农村赚到钱,你得做到下面三点:
第一,要突破传统思维
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,对市场经济没有概念,很多农村人的生存模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。
今年看种菜花赚钱,全村都开始种菜花,到了第二年,菜花四五毛钱一斤,全烂在了地里,多年以来很多农民都在重复着这样的魔咒。
而现在已经有人通过大数据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跟踪分析,明年后年种什么能赚钱,早就预测到了,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。
有机会就走出去看看,近可去附近的县城,远可到一二线和省会城市,去逛一逛市场超市,其实都能发掘到农村的商机。
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,尤其要学会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,跳出传统思维模式,找到新的创富思路。
第二,进行商业化运作
北京密云一个农户把自家产的蔬菜蛋禽都搭配成套餐,然后在淘宝上卖“蔬菜月卡”,一张月卡400元,每月上门配送4次,客户上午打电话选套餐,下午就把菜送到家。
现在已经做到了金冠店铺,月销量120多笔,光是月卡这一个商品月流水就5万多,而且大部分客户最后都成了回头客,现金流非常稳定。
我还有一个海归同学,回国后在北京郊区花高价租了一块地,做家庭田园体验服务,分季节推出不同的体验项目,不论冬夏游客都络绎不绝。
而在他租的菜园不远处,就是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的当地农民,明明种着一样的蔬菜和水果,收入却远不如这个外来户。因为他们从没想过,只要加上一些商业运作,同样的土地就能产出数倍的价值。
现在农村赚钱可不仅仅是春种秋收的事,既要懂种植养殖,还要有商业运作的头脑。这个年代拼的不是体力,而是视野和格局。
第三,寻找融资渠道
上面说的都是思维上的转变,想法要变成现实,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,最首要的就是启动资金从哪来?
大部分农民缺钱首先想到的是找亲戚朋友打无息借条,殊不知欠的人情多少钱都还不完。而去农信社、邮储银行贷款,不仅手续复杂,门槛也不低,急用钱时根本指望不上。
三农金融虽然政府年年都在鼓励提倡,但一直收效甚微。直到最近几年,互联网金融兴起,农民的融资渠道才被打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