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点图标 江湖人士

为了孩子陪睡校长是母爱还是底线丧失?

常说母爱伟大。为了孩子陪睡校长是母爱还是底线丧失? 母亲能为孩子不顾一切到何种地步?香玉最近在一起社会热议事件中算是体会到了。事情发生在上海。孩子到了适学年龄,母亲找到了力所能及的学校中,最好的一所私立双语幼儿园。然而入学遇到了问题。校长在与孩子妈妈的聊天中,各种明示暗示,就是要潜规则。

为了孩子陪睡校长

「机会是靠人创造的」

本着「一切为了孩子」的信念,这位母亲就这么挺身而出了。结果没想到,校长一次不够,还要再来一次。天秤上的砝码也在不断增加,校长开始用「进小班」来诱惑这位母亲。

另一边,孩子的母亲向丈夫「坦白」了此事。丈夫气不打一处来,立刻就要让孩子退学,同时还要举报校长。这时候,夫妻二人的矛盾就出现了。

母亲认为

  1. 举报校长会毁了孩子的未来。
  2. 只要为了孩子,这点委屈又算啥。
  3. 陪校长睡,全赖孩子爸没本事,家里没有学区房。

父亲认为

  1. 要求家长陪睡的校长,教不好孩子。
  2. 被以这种方式送进学校,孩子不清白。
  3. 无关奉献,这就是出轨。

这信息量也太大了。又是升学择校,又是学区房,又是潜规则的。关键词一个比一个重磅,简直比狗血电影还要drama。由于此事件的三观过于震撼,又仅有几张截图为证,香玉本想这也许只是有人造谣恶搞,看个热闹就算了。结果在评论区,我被各位「身为人母」的网友们的真实发言给吓傻了。孩子爹们倒是都很乐于奉献,戏谑一下倒无妨。

认为陪睡校长没什么问题的母亲们,也确实大有人在。

甚至还有人结合当下魔都入学难,入学贵的问题,合理化这种潜规则

太魔幻了…

正反立场

正反立场的双方吵得不可开交。

反对者认为,这样的牺牲既不值得,也没必要,突破了人性的底线;

而为那位母亲辩解的人们,口径也大体一致——

只要为了孩子,就算献出的是底线和尊严,都是伟大的。

事件中的那位母亲,甚至拉出了阿甘正传来说事。

凭什么阿甘的妈妈接受潜规则就是母爱伟大,而我接受潜规则就是出轨?

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双标?

语气中透着委屈。

的确,影视剧有不少为孩子献身的母亲。

但香玉个人认为,这事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
先就拿《阿甘正传》来说吧。

阿甘与正常小孩就不一样。

他出生时,双腿就有问题,后背弯得像个虾仁,走路都得靠辅助器。

同时,他的智商也低于平均水平,只有75,而标准是80。

为了孩子陪睡校长是母爱还是底线丧失?

而这5分之差,让阿甘达不到公立学校的招生标准,只能去特殊学校接受教育。 

但母亲坚持,要让阿甘必须得到和别的孩子相等的机会。

至少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
当晚,阿甘妈妈就接受了校长的潜规则。阿甘因此进入了普通公立小学。

另一位同样愿意为解决孩子入学问题献身的,是霸王别姬》里,程蝶衣的母亲。 

程蝶衣的母亲是个妓女。

那个年代,她带着程蝶衣在花街柳巷里长大。

没老公,世道又乱,整个人无依无靠。

一个没爹的男孩子在这种环境里长大,除了送去学艺,还能有什么办法呢。

总得找条出路。

于是她就把程蝶衣带去了戏班子。

戏班因为程蝶衣是六指,不收。就算母亲一脸娇媚顺着椅子滑下来跪在地上:

「只要您收他,想怎么着都成」。

人家也是不收。于是她便拉着儿子,用围巾蒙住脸,满脸是泪。颤颤巍巍拿菜刀把那六指活生生给剁了下来。

母子俩一人一手血,连哭带喊地回到戏班。就这么签字画押了。母亲轻轻拜过师父,甚至都没等程蝶衣回头看她一眼,就走了。

电影中的两位母亲,一个是为了给孩子正常人的成长环境,另一个是为了给孩子找个地儿活命。都是没有选择下的无奈之举。而且两个故事中,父亲都是缺席的。这时候再来对比微信截图里的那位母亲,就发现不一样了。她的孩子是个正常小孩,家庭完整。

丈夫月入两万,虽然依然被骂为「不嫌丢人」,但怎么也算不上低收入的贫困家庭。考虑到上海高额的生活成本,即便满足不了妻子想要的物质水平,起码正常生活肯定是不难保证的。不管怎么说,孩子也不可能落得没学上,变文盲,人生失败的地步。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这位母亲这么豁得出去呢?

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差异

的确,与水平参差不齐的公立学校相比,昂贵的私立学校教育更加高端、国际化,也更容易将孩子送入更加广阔的平台。这位母亲的问题也就由此显现了。她不是走投无路,无数选择摆在她面前,而她只想要拔尖。是不计后果,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拿到那个「万里挑一」。 除此之外,一概是「垃圾」,她统统不能接受。也就因此,「奉献」的底色被彻底扭曲了。电影中,阿甘的母亲早年丧夫,儿子有生理障碍,全凭着自己的力量养家度日。相较于绝大多数,相较于平均数,她无疑是弱势于是她才眉头紧皱牙关紧咬,把「实现命运」的机会塞进了儿子手中。

她做的,仅仅是她能做的。直到阿甘正式入学,阿甘妈妈为儿子前途所做的「奉献」,也就到此为止。未来的人生,彻底交到了阿甘的手上。母亲常对他说这样一句话:

「人生就像一盒各种各样的巧克力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」。

从没有给阿甘灌输过成功的定义,没有左右过他的人生选择。而是把开放的机会摆在他面前,任其自由生长。最重要的是,她表现出的,是一种「打破差异」的力量。反观微信截图里的那位母亲,恰恰相反,是在「追求差异」。是为了能提前站得比绝大多数人更高。她一再提到「学区房」,提到「经济实力不足」,提到丈夫「不嫌丢人」的工资。其实都是在将自己的所谓「奉献」用金钱量化。网络上有人大义凛然地掏出私立学校的收费标准,算盘打得叭叭响,算起账来了。

「自己出去卖的话也没这个价格。」

能用金钱等价替换的,到底还是母爱吗?

这本质上,是打着「爱」的名义的攀比

是种情感绑架

试问。

她会像阿甘母亲一样,在未来的日子里,把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吗?

恐怕很难。

不难揣测,她有着对成功的绝对定义和坚守,上名校、成为精英,才是自己儿子应该拥有的。

或许,她内心或许已经早早安排好了自己孩子的未来该走的路

在幼儿园入学(再次强调,是幼儿园啊)的时候可以为了「拔尖」而昧著良心和道德出卖肉体。

那么之后呢?

当肉体和金钱无法换取「优越性」,压力最终还是落回到了孩子头上

这位母亲从一开始就设立了极高的起点,而她的「奉献」、「牺牲」则将如同紧箍咒,紧扣在儿子头上。

必须优秀,必须精英。

未来的日子里,只要孩子没按她的节奏来,这位母亲就算不把她跟校长的事情挑明,也会满眼心酸泪,隐隐晦晦地念叨起她早已埋好的咒语:

「该做的,我都做了,你还要我怎样」。

这不是母爱,是枷锁

可怜的还是孩子

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从哪一天就走入了这深不见底的,名为「母爱」的圈套

而未来的日子里,他也有的是时间在自我意志和自责之间来来回回。

这样的母亲实在是太可怕了。

而这说明了一个更加恐怖的问题。

如今的父母中,有相当一部分人,搞不清楚教育的目的

别说这一代了。

在香玉小的时候,教育的目的就已经开始渐渐模糊了。

很多人应该都听到过父母长辈们类似的念叨:

「不好好学习,就当掏粪工人」

「不好好学习,长大只能扫地」

「不好好学习,工作都找不到」

教育的育人价值被弱化,取而代之的是与阶层地位的直接挂钩,勤读书,考学历,当体面人

而时代发展到今天,教育就变得更加功利了。

素质考核从幼升小就开始了,考核从考查学生本身延伸到了考核家长能力,再覆盖到考察家庭经济实力。

香玉曾经看过一条新闻,是说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内容,竟是回家拍两张照片:

一张自家厨房,一张自家车辆。

而这种功利在招生制度上的体现更为明显。

很多办学资质较好的私立学校,即使有钱交得起高昂的学费,学校也不一定会录取你家孩子。

父母的职业、学历、社会地位,甚至祖上三代的背景成分,都将直接与孩子的教育挂钩。更讽刺点说,或许还跟母亲的容貌身材有关。这里没有公平,只有特权。教育食物链,也就因此根据家庭阶级逐渐形成。即,上层无忧无虑,中层过度焦虑,底层放弃教育。

整个环境都奇奇怪怪,魔幻的新闻也就层出不穷了。

南京有一处面积只有13.2平方米的小破房,却被炒到了17万一平。

房子长这样——

然而就是性价比糟糕成这样的房子,看房的人还是络绎不绝。

开始,这房子总价168万,后来在人们的你争我抢之下被哄抬到了230万

不知道的,还以为这房子里埋了金矿。

但其实,让它敢要这么高价钱的原因仅仅是,这是学区房

太魔幻了,什么东西只要一跟「学」字沾边儿,马上价格疯涨。

TVB有部纪录片,也讲了当代育儿之魔幻。

名校只招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。

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,大几个月,能力上的差异就比较明显了,所以月份大的孩子比较有优势。

于是为了让孩子能在几年后成功进入名校,香港的妈妈们已经不迷信「赢在起跑线」这句话了。

而是发明了一句:

赢在射精前

从造娃,到受孕,到生产,再到成长入学,一切都要精准计算。

好不容易挤进了名校,还不够,还得比拼才艺。

于是,在香港,又出现了兴趣班鄙视链

「不要跟学钢琴、学游泳的做朋友,要跟学马术、学竖琴、学高尔夫的玩,这样才高级。」

简直都疯了。

在这种全体疯癫的环境下,那位愿意为儿子献身的母亲的出现,反倒也不显得奇怪了。

毕竟,人们已经浑然忘了教育是为了什么。

大人们只是把成年人的战场移植到了刚出生的孩子身上

忙着比出一个高低贵贱。

人人都把脑袋削得溜尖,谁还管什么路径清白。

富人的孩子过砸钱的生活。

普通人的孩子,母亲接受潜规则,也得过上砸钱的生活。

这倒是殊途同归啊。

那现在,我们来看看,在这种丧心病狂的培养下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。

首先,他们一定没有底线

因为他们的教育者已经把底线模糊成了「奉献」

这些孩子长大,想必也会是美化自己,感动自己的一把好手

其次,无论他们在砸钱的教育下学到了什么,都不会真正有所获得。

他们早早被教育了,学习不是学习本身,而是一种比拼

那么学习的成果,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
「赢」才是最终目的。

最后,那些没有「赢」的孩子又会怎样呢?

「可惜我爸不是李刚」这句话,改编一下,就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:

「可惜我妈豁不出去」。

毕竟眼前的同龄人,要么是家底丰厚一路顺风的,要么是通过豁得出去的母亲获得机会的。

路径不重要,成果最重要;

自我实现不重要,出生在终点最重要。

这简直太可怕了。

说到这里,香玉突然想起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:

「孩子,我让你读书用功,

不是为了让你跟别人比成绩,

而是希望你在将来,有更多选择的权利。

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

而不是被迫谋生。

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了意义,

你就有了成就感。

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,不剥夺你的生活,

你就有尊严。

成就感和尊严,

给你快乐。

这才是教育的目的。

教育为了获得思考的能力,而这使人有尊严、有价值、有满足感。

这一切的目的,都是为了实现和平与圆满的人生。

可怜这些孩子,未出生就被放上赛道,就开始被身后的鞭子抽在脊梁骨上狂跑。

只要跑起来,尊严都可以不要。

从来没人告诉他们,要快乐,要去寻找有意义的一切。

人们常在看到生而不养的人间悲剧时痛彻心扉说:

「当不好父母就不要生孩子」。

可这么说的人,也许并没有反思,自己有没有当好父母。

不是养了,就对了。

为人父母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,香玉也没有资格在这里教授什么。

可最重要的一点,还是要人人知晓。

要想为人父母,就先要做到「为人」。

这是前提,如果连这点没做到,那么——

生儿育女,即是造孽

退出移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