]反观一波波“神奇疗法”的问世、兴盛与衰退,有人会问,为何这样的“疗法”屡禁不绝?原因之一即为中国人的“中国迷信”。
这几年,没被安利过“弱碱性水”、“绿豆汤治病”的你,可以说是不接地气儿很久了。但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养生疗法,还是会在微信朋友圈疯转,或被父母孜孜不倦地定向推送给你。广袤无垠的神州大地,可算是层出不穷的“神奇疗法”的优质培养皿,这次小编带您盘点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十大“神奇疗法”。读完这篇文章,下次再经过外滩十六铺,就能假装漫不经心地指出,“这里以前是上海市的鸡血疗法联络委员会”了。
主要流行于上世纪六十年代“鸡血疗法”也许是中国诸多民间疗法中最著名的一例,不仅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直到八十年代还曾创作《红茶菌和打鸡血》对其进行讽刺,就是到了今天的日常习语里,“打鸡血”依然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当时“鸡血疗法”的信奉者主张,通过注射刚抽取的鲜鸡血(几十乃至一百毫升),就可以对半身不遂、脑中风、妇科病、阴道瘙痒、不孕症、牛皮癣、脚气、脱肛、痔疮、咳嗽、感冒等病症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,而无视其毒副反应。在缺医少药、信息不畅的年代,“鸡血疗法”竟一下子风靡全国,鸡价飞涨,最终因缺乏实效、屡屡致死而一夜间偃旗息鼓。
另外从缘起来看,“鸡血疗法”并非纯然的本土产物。1950年代初,中国向老大哥看齐,各地学习、推行苏联的“组织疗法”,把人体的某些组织,如皮肤、肝、脑、胎盘等作为注射液,或将埋入病人皮下以治病。据“鸡血疗法”的主要提出和推广者、上海亚东医科大学毕业生俞昌时回忆,他正是受此启发,自行试验了鸡血注射,自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“打鸡血”寿终正寝后,国人的养生欲求却并未消退,一段时间以后,红茶菌即取而代之。这种糖、茶、水加菌种经发酵后的产物,据说功能包括清理肠胃,预防和治疗便秘和痔疮;帮助消化;对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;避免各种结石的发生;帮助身体及时排除毒素,防癌、抗癌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等。
在那个“副食品”配给供应的年代,几乎所有能买到的白糖,都成了制作红茶菌液的材料。饮用的效果似乎是一种漫长的期待。但红茶菌没有创造出任何奇迹。它只是一种自制的饮料,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慰藉着人们日益衰退的味觉。它是所有七八十年代异端疗法中最安全的一种,直到被新的“醋蛋疗法”所代替,才最终恋恋不舍地退出了历史。
在七十年代,还有所谓的“甩手疗法”。颇为有趣的是关于“甩手疗法”的“理论”还扯到了古希腊,据一些该疗法的信奉者传说:苏格拉底曾向弟子传授甩手法,一年之后坚持每日300次甩手的只有日后终成大器的柏拉图一人,而苏格拉底60岁还娶妙龄少女为妻,柏拉图活到83岁,都与此相关。
刚刚步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,街头巷尾、公园空地,随处都可以看见一群群市民整齐列队、挺胸直立、默默无语、双臂摇摆、超凡脱俗的盛况,这便是家喻户晓的“甩手疗法”。据说“甩手疗法”先从上海流行起来,然后大举传入北方,成为当时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自发性健身运动。
“甩手疗法”不像食补药补,对身体不产生毒副作用,又多少能和中国古代的健身保养的传统扯在一起,更重要的是,这比学习一门五禽戏、一套太极拳容易多了,因此直到今天,还有出现在微信朋友圈的种种“变种”。
早些年据武汉媒体报道,一个民间组织“中国尿疗协会”的会长宣称,就他们所知,全国有近十万人痴迷尿疗(饮用自己的尿液以期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)。不过很快随着媒体的进一步跟进,这个协会是一个缺乏资质、以向老人推广“喝尿伴侣”、商业牟利为目的组织。因此其自我宣称的统计数字难说准确。
不过在民间,确实一向存在着不少的尿疗信奉者,其多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实践,且当中有一些还属高知高干群体。所幸,也许是因这一疗法过于恶心,其始终未能在全国产生延续时间长、传播范围广的流行影响。
随着我国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,pH值的概念也深入上至高知高干下至邻居大爷大妈的心。在一批保健品商人、各色“营养学家”、“医学家”的运作下,单就中国的人体质问题来说,权威延续逾两千年的中医不得不甘拜下风,将“寒热”等等让位给了“酸碱”。一时间,酸性体质成为万恶之首,无论是癌症,还是常见的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痛风等,都是由于多吃了“酸性食物”导致体质酸化引起的,而所谓“酸性食物”范围之广之常见,绝对可以吓你一大跳:鱼、肉、米饭、酒等人类的主副食品,多数据说都是酸性的。
要治疗酸性体质怎么办?除了调节饮食结构,就是饮用弱碱性水来中和一下血液的酸碱度。由此,一堆概念产品应运而生。问问邻居朋友,当年大概多少都有听信过这一谣言的,还有不少真的买了净水器械、当了冤大头。
实际上,正常情况下人的血液的pH值在7.35~7.45之间。碱性水不可能改变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。真正的酸中毒和碱中毒都是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。
2010年1月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,在与病魔抗争的一年多时间里,复旦大学海归女博士于娟,用博客记下了8万多字的抗癌经历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在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中,于娟自己也表示要与癌症顽强抗争到底。但在多次化疗、自觉无望之后,2011年3月,于娟突然停止了在医院的正规治疗。原来,她遇到并听信了一位“杨神医”,按“神医”的理论,病人每天不能吃饭,只吃极少量的葡萄和芋头,借此可以“饿死癌细胞”。当然这一疗法未能起到作用,在众人叹惋中,于娟博士最终病逝。
“饥饿疗法”在民间也有各种变体,从“饿死病毒”、“饿死癌细胞”,到“激发人体潜力”、“辟谷”,不一而足。加上一些形象推理和医生找的“托”,往往成为面对走投无路的病人时江湖郎中百试不爽的花招。
食疗其实并非中国独家的理论发明,往历史穷检,大概各洲各国从古至今,都有一些食疗的理论和偏方,当中好些也许还不无道理。但是在二十一世纪,在一个江湖人士鼓动下,还能相信绿豆汤能治百病、热潮导致绿豆价格飞涨的,也许就绝无仅有了。
所谓“中国养生食疗专家”的张悟本,不仅著书立说,在朝阳区开设了专门的养生机构“悟本堂”,还能登上省级卫视的讲台,宣扬绿豆等食疗包治百病说。最终骗局戳穿,身败名裂,不厚道地还可以提一下,就在去年初,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养生大师终因脑梗入北医三院住院治疗。
事迹仅在五年前,不需赘述,而他流行的奥秘,大概都在书名《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》中了:费用低廉,诉诸“中医”,简明方便。
与张悟本差不多同时,有“健康教母”之称的马悦凌曾凭借一本《不生病的智慧》长期蝉联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,其首创的马悦凌固元膏更是风靡全国。
据马悦凌介绍,她凭借着生吞泥鳅的“疗法”,成功治愈了国际医学界无法攻克的“渐冻症”,并且下一步她还将攻克艾滋病等世界难题。据她发表在博客上的文章,“其实这个病(渐冻症)的名字就已经把病因都告诉了大家,不就是说这个人的身体进入了冬天?那就为身体升温、回暖、化冻不就行了嘛……”,通过服食泥鳅,就可以补气除病。
当时,专家警告,生食泥鳅可能导致摄入包括棘颚口线虫在内的多种寄生虫,最终危及生命,然而专家劝告与个别案例无根本法抵挡大众的热情。2011年,100多人因按照她书中所写的“生吃泥鳅”导致中毒住院,舆论哗然,随着媒体一波波的宣传攻势,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跟进,这个巨大的骗局终于一朝告破。“生吞泥鳅法”最终销声匿迹。
此外,还有登上省级卫视广告的所谓“神奇的α波-潜意识疗法”,据这类产品主张,“藉由隐藏在音乐中的各种特殊声效产生α波,刺激人们深层的潜意识,让人类无穷的浅能发挥到极致的状态”、“低振幅、低频率又可以诱发与增强我们大脑中的α波,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,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,让人进入一种超级脑能境界,能让学习、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的施展,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效率。”
此类产品多针对学生群体,在巨大的中高考压力下,一度销量不俗。虽然经过政府一系列整顿,这类产品广告再难登上主流媒体,渐渐淡出市场,但在网上检索,这类音乐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仍可在各大网站上找到下载链接。从留言来看,网友下载、收听的动机多为“不如试试”。
从2009年开始,萧宏慈的“拍打拉筋自愈法”在多地悄然兴起。培训班、体验营层出不穷,“拉筋凳”、书籍等相关产品网上热销。
“81岁脑血栓瘫痪患者参加体验营后走路了”、“耳聋少年经拍打听见声音侃侃而谈”、“拍打拉筋治癌症”、“拍打拉筋治好不孕不育”……“医行天下”官网和“医行天下/萧宏慈”博客,一如这类骗局经典的网站设计和小团体构建术,刊登着大量学员的体会文章,多是感谢“萧大师治好了医院治不好的病”。
而据专家表示,所谓毒质被排出身体,其实是皮下出血的症状,若持续拍打,更进一步可导致深部组织出血乃至引起生命危险,此外,并无医学依据支持拍打拉筋的治疗功能。今年四月底,一名澳洲男孩在参与萧宏慈悉尼培训班时,因遵循萧宏慈规定的三日断食与拍拉筋的要求,最终发生意外,在送医过程中死亡。案发后,萧宏慈离开了澳大利亚。
截止发稿当日,萧宏慈的新浪微博仍在更新维护,内容显示他的“行医活动”并未中止。
反观一波波“神奇疗法”的问世、兴盛与衰退,有人会问,为何这样的“疗法”屡禁不绝?理由有四,但或不仅于此:
一,医疗资源相对匮乏,医疗成本过高,导致百姓往往想通过更“经济”的法子养生治病;
二,“科学迷信”,有人也许会怪罪中医,但其实从打鸡血开始,神奇疗法就和现代医学及其种种理论的概念不无关系,找几个洋人教授、组一套“医学”理论,诉诸科学,是新近神奇疗法骗局的共通之处,真正的科学权威缺乏对民间喊话的渠道和权威,反而被伪科学鸠占鹊巢;
三,“中医迷信”,中医的正误暂且悬搁,但可以看到,不少“神奇疗法”也往往诉诸百姓的“中医常识”,与此同时,正统的中医学者却对此不能赞同、无可奈何,“神奇疗法”多数以一些通俗的民间“中医”常识为温床,尽管这种常识有别于正统的中医理论;
四,任何一种信息的获取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成本,诸如金钱、时间、人脉,认知成本的投入多,并不一定能担保获取的信息足够充分和可靠,但要获取正确和充分的信息,往往意味着足够多的认知成本投入,在认知上的过度吝啬,如只是简单搜索并阅读搜索引擎提供的前几条简短结果、只被动接受“打包”好送到自己手上的朋友圈文章、快速处理和接受信息而非批判处理,都可能使人成为下一种“神奇疗法”易感人群的一员。